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家好,我是植病综防研究室的张玮,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葡萄霜霉病是世界范围内葡萄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一种名为葡萄生单轴霉的卵菌。葡萄霜霉病起源于北美,1870年随着抗根瘤蚜砧木引种进入欧洲,由于大多数欧洲种葡萄不抗霜霉病,导致欧洲葡萄产业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如1915年,葡萄霜霉病造成法国葡萄产量减少70%以上;19世纪后期,该病害又伴随着全球引种栽培欧洲种葡萄而传播到世界其他葡萄栽培区。我国有关葡萄霜霉病的记载可以追溯至1899年,目前霜霉病在我国几乎所有葡萄产区均有分布,一般年份造成的损失在5%左右,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年份年均损失20%-30%,严重时可达70%-80%。
葡萄霜霉病菌主要危害葡萄叶片,通常情况下在叶片上形成黄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病斑,严重时使叶片向背面卷曲甚至脱落,影响整个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树势变弱,进而造成减产和果实品质的降低;此外该病原菌也可危害嫩梢、卷须、花序、果穗、幼果等绿色幼嫩组织,引起枝梢停止生长、果穗干枯坏死、幼果皱缩掉粒等症状,影响产量。在实际生产中,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以喷施化学药剂为主,年均用药次数为7-10次,用药时期和施用次数基本上凭经验,据欧盟2007年统计结果显示,1999-2003年期间欧洲近60%的杀菌剂用于防治葡萄霜霉病,而葡萄的栽培面积仅占总种植面积的5%,这种防控现状带来了病害防控成本增加、农药残留、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葡萄霜霉病是一种典型的单年流行病害,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温度、相对湿度、降雨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基于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对其进行准确预测预报,指导田间病害的精准化防治,是该病害的最佳防治策略之一,能够有效的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次数。
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预测预报模型应用较多的有3个,分别是瑞士的Vinemild模型、意大利的PLASMO模型和美国的DMCAST模型。经过研究人员多年的校准与完善,这些模型决策准确度分别在瑞士、意大利和美国纽约州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法国、奥地利、德国、新西兰等国家也相继构建了葡萄霜霉病系统模拟模型,并用于葡萄霜霉病的预警和管理。我国关于葡萄霜霉病预测预报的研究仍以病害发生规律为主,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较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辽宁农科院等几个团队分别尝试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Logistic模型等方法建立了葡萄霜霉病流行的预测模型,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
我们团队从2009年开始着手葡萄霜霉病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通过田间定点调查,摸清了山东半岛和北京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流行规律;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将DMCAST进行了本地化应用,初步建立了适合北京地区的葡萄霜霉病预测预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其准确度达80%;此外,我们还筛选获得了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等霜霉病安全高效杀菌剂。上述研究得到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院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收听。
来源:植环所广播站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