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茶翅蝽的化学防治研究--王泽华
2020年08月12日 16:01  浏览次数:1531

大家好,我是青年课题组的王泽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林业和果树害虫茶翅蝽的化学防治研究。

茶翅蝽又名臭蝽象、臭板虫,是一种高度多食性昆虫,不仅为害果树,也为害林木、蔬菜和农作物,常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果实被害后常呈木栓化,变成“疙瘩果”,果肉变硬味苦。茶翅蝽为害园林植物造成树势衰弱,并且该虫能够传播泡桐丛枝病等病原菌。茶翅蝽原产于东亚国家,20世纪90年代传入欧美国家,并迅速演变为主要害虫,2015年造成意大利的梨减产50%,2016年造成美国的苹果产业损失3700万美元。因此,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对茶翅蝽较重视,研究机构较多,研究成果影响力较大、主题内容较系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监测预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昆虫信息素4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果园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茶翅蝽有从次要害虫发展为主要害虫的趋势。目前国内对其化学防治的研究仅停留在田间化防建议方面,尚未见关于茶翅蝽室内毒力测定的报道,我们采用叶管药膜法,利用目前生产上的常用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及几种新型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氟吡呋喃酮等药剂,开展了茶翅蝽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活性最高,其48 h的LC50值为3.16 mg/L;其次为联苯菊酯和噻虫嗪,其LC50值分别为3.98和5.84 mg/L;吡虫啉和乙基多杀菌素对茶翅蝽2龄若虫的毒力水平相当,LC50值分别为8.05和8.80 mg/L。因此茶翅蝽的化学防控推荐轮换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噻虫嗪、吡虫啉和乙基多杀菌素几种药剂。

茶翅蝽入侵到美国及欧洲等地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氯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噻虫嗪)被广泛用于当地的茶翅蝽防治中,这与我国的用药种类相一致。Thomas等报道了针对半翅目的一些新型药剂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氟吡呋喃酮等对茶翅蝽的室内毒力效果较差,这也与本试验结果相一致,但其在田间的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验证。

在田间防治中,因茶翅蝽出蛰后由越冬场所迁移至果园时,通常在临近野生寄主或村庄的果树上聚集数量最多,可重点施药,也可以结合聚集信息素进行诱杀,可大大降低用药量。在防治适期施药是化学防治成功的关键。茶翅蝽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于4-5月出蛰后陆续迁入果园为害。一般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此时成虫已集中到果园中为害;第一代若虫高峰期通常在6月底至7月初,此时茶翅蝽处于1-2龄阶段,对药剂最敏感,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高龄若虫和成虫,因此推荐在以上两个关键期施药。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药剂亚致死浓度对茶翅蝽取食和生长繁殖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化学防治对茶翅蝽的效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收听。

来源:植环所广播站

Copyright © 2015 - 202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京ICP备13038350号-7